- 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8:10 点击次数:97
文意理解简答题
精细筛选 分层概括
学习目标:
1.把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常见命题角度。
2.掌握文意理解简答题的解题方法。
一、考情分析
(1)高考真题分析:
2023
卷别
篇名
第14题题干
命题角度
新高考Ⅰ卷
《韩非子·难一》
《孔丛子·答问》
14.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?
概括情节内容
新高考Ⅱ卷
《百战奇略》
《唐太宗李卫公问对》
14.材料二中,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?
分析事件原因
2022
新高考Ⅰ卷
《战国策·魏策三》
14.孟尝君前往赵国、燕国借兵救魏,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?
概括事件特点
比较分析
新高考Ⅱ卷
《东观汉记》
14.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用孔子的“刚毅木讷近仁”一语来赞誉吴汉,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。
人物形象
2021
新高考Ⅰ卷
《通鉴纪事本末·贞观君臣论治》
14.文末《资治通鉴》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“君者表也,臣者景也”,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?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?
概括情节内容、写作意图
新高考Ⅱ卷
《通鉴纪事本末·祖逖北伐》
14.文中说到“边境之间,稍得休息”,具体原因是什么?请简要说明。
分析事件原因
(2)题型概述
自2020年新高考卷起,新增加一道主观简答题,即14题。这一题型设置的变化,旨在改变以往高考只注重文言文中“言”的考查弊端引导考生重视和关注文言文中“文”的理解和分析,进而推理概括综合性强,更加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。
命题角度与现代文阅读“概括内容要点”的命题角度有着相似之处。在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中,设置简答题,侧重考查考生对人物、事件、原因、目的、条件方法等逻辑分析能力,考查考生概括、筛选信息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。从新高考的考查情况来看,这一题型涉及面广,提问形式多变,学生答题出现的问题较多,如:读不懂相关文段,找不准对应区域,分不出答题要点,看不清设问角度,不会用自己的话表述等。
二、题型突破
图片
答题步骤:
1、审清题干
认真审读题干,抓住问题的关键词,看清楚题干问的是什么是人物、事物特点还是原因、比较分析。
2、确定范围
明确题干要求之后,回到原文中找到答题的范围,提炼关键词7要找全面,不要遗漏信息。
3、整合归纳
整理自己找好的关键词句,忠于原文,用自己的话分点作答(如果没有明确提出用原文回答不要抄原文)
图片
五个常见命题角度及解题方法:
(一)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
主要是围绕人物人生经历或成就,要求概括其业绩成就、思想性格品质、心理特点等。
答题思路
1.注意人物的身份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。如描写对象是军事将领,应根据其个性化的军旅事迹,分析其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的品质;如描写对象是政府官员,应从其政绩(为政)和人品(为人)方面概括。
2.了解通常情况下古代人物的品质追求。如求学成才、求财治家、求吏治民、求智研理,还要有—定的文化积累,多了解古代士大夫的功名心、利禄心,以及雅致意趣等。
3.筛选原文信息并自己加工整合信息。人物品质特点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,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。
练习01请结合选文,简析张奂的人物形象。
诏拜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,以讨匈奴、乌桓等。匈奴、乌桓烧度辽将军门,引屯赤阬,烟火相望。兵众大恐,各欲亡去。奂安坐帷中,与弟子讲诵自若,军士稍安。乃潜诱乌桓,阴与和通,遂使斩匈奴、屠各渠帅,袭破其众,诸胡悉降。
(节选自《资治通鉴》,有删改)
解析由“匈奴、乌桓烧度辽将军门,引屯赤阬,烟火相望。兵众大恐,各欲亡去。奂安坐帷中,与弟子讲诵自若,军士稍安”可知,面对危难,军士们都很恐惧,想要逃跑,而张奂却镇定自若,让军士们也安定下来。由“乃潜诱乌桓,阴与和通,遂使斩匈奴、屠各渠帅,袭破其众”可知,他有勇有谋,暗中与乌桓和好,最后让乌桓斩杀了匈奴首领,巧用离间,大破敌军。由“诸胡悉降”可知,所有匈奴人都投降了,足见他战功显著。
答案①危难当前,镇定自若;②有勇有谋,巧用离间,大破敌军;③诸胡悉降,战功显著。
【参考译文】
桓帝下诏,任命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,来率军讨伐匈奴、乌桓等。匈奴、乌桓用火焚烧屯驻在五原的度辽将军府大门,又前往赤阬据守,烟火可以看得很清楚。张奂的部队大为惊恐,纷纷准备逃亡。可是,张奂仍然安坐帐中,和他的门徒、学生镇定自如地讲授、诵读经书,军心才稍微安定下来。于是,张奂秘密派使者劝说乌桓,暗中和乌桓和好,然后,命乌桓斩杀匈奴以及匈奴的旁支屠各的首领,大破匈奴部众,匈奴人全部投降。
(二)分析概括事理和事件的原因
就文言文中某一行为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,命题角度灵活多样。
1.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;2.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;3.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;4.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。
答题思路
1.精准审题,明确答题角度。产生某种结果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,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,有主要原因又有次要原因,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。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,兼及客观原因、外部原因。另外,如果涉及文章自身,自然要关涉文章的思路、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。
2.理清层次,搜寻关键信息。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,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(尤其是长句子),特别要分清层次,提取关键词语转换为答案。
3.分清因果,理顺逻辑关系。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,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;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,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。
练习02文章说班超“乃更还疏勒”,请概括班超重新返回疏勒的原因。
章帝建初元年三月,诏征还班超。超将发还,疏勒举国忧恐,其都尉黎弇曰:“汉使弃我,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,诚不忍见汉使去。”因以刀自刎。超还至于阗,王侯以下皆号泣曰:“依汉使如父母,诚不可去!”互抱超马脚不得行。超亦欲遂其本志,乃更还疏勒。疏勒复安。
(选自《通鉴纪事本末·西域归附》,有删节)
解析由“超将发还,疏勒举国忧恐,其都尉黎弇曰:’汉使弃我,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,诚不忍见汉使去。’因以刀自刎”可知,疏勒国怕班超回去后会为龟兹国所灭。由“超还至于阗,王侯以下皆号泣曰:’依汉使如父母,诚不可去!’互抱超马脚不得行”可知,于阗人也不舍得班超回去,很依恋汉朝使者。由“超亦欲遂其本志”可知,班超也想实现他原本平定西域的志向。
答案(1)疏勒国怕班超回去后会被龟兹国消灭。(2)于阗人也不舍得班超回去,很依恋汉朝使者。(3)班超也想实现他原本平定西域的志向。
【参考译文】
章帝建初元年三月,(朝廷)下诏让班超回京。班超准备起程回国,疏勒全国忧愁恐惧,其都尉黎弇说:“汉朝使者抛弃了我们,我们一定会再次被龟兹消灭,我真不忍心看到汉使离去。”于是拔刀自杀了。班超回到于阗,于阗国自王侯以下都号哭着说:“我们依靠汉使就像依靠父母一样,真不能离开啊!”于是相互抱着班超的马脚,使班超不能行走。班超也想实现他原来的志愿,便返回疏勒。疏勒又安定了。
(三)概括情节内容和结构思路
1.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、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。命题考查概括人物主要活动轨迹和事迹。
2.理清结构,要求考生对文言文的某一段落或整篇的层次进行梳理,多见于一些议论性文言文,或传记中的议论性语句。
答题思路
1.标注文本表时间、地点的标志词,明确传主所做事情。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理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(或任职的不同时期)依次做了哪些事情,要按照题干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。
2.明确人物关系和官职变动情况,梳理全文行文脉络。用不同符号勾画标注不同人物姓名和官职变动等词语,明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,是上下级、同事,还是亲属。官职和地点的变化,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轨迹和主要事迹,便于理清全文脉络。
3.分析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、过程和结果,明确逻辑关系。明确事件的前后逻辑关系,便于推断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发展趋势,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情节和结构特点。
练习03下列语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,很有说服力,请加以分析。
除湖南提点刑狱公事。衡山浮户有与土人不相中者,曰:“衡山,国之寿岳。祠城东故有溪,并城南出。后或凿城北址,导水使西,不能无断地脉。请筑山决水,使复故道。”公曰:“水西出岁久,故道皆为民居。今欲东之,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。且寿岳之云,无所经见。就如其言,则国家中兴在西流之后,尤不宜妄有改作。”事乃得已。
(节选自朱熹《宋若水传》)
解析第一步,准确审读题干。“下列语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”概括了语段主要内容;“很有说服力,请加以分析”指明了答题要求。第二步,找准文本依据。(1)从分析后果的严重性角度来反驳:宋若水指出“故道皆为民居。今欲东之,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”,表明恢复故道危害极大。(2)从对方论据的权威性角度来反驳:“寿岳之云,无所经见”,意思是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没有在经典中见到相关记载,没有根据。(3)从对方论述的严谨性角度来反驳:“就如其言……尤不宜妄有改作”,意思是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,但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,更不应该恢复故道,这说明对方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。第三步,整合信息归纳。先答反驳的角度和内容,再分析论证效果。宋若水的反驳全面,针对性强,很有说服力。
答案宋若水指出,恢复故道会让数百户居民动荡离散,危害极大。而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不见经典记载,不足为据。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,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,那么恢复故道就会影响大好国运,这与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。宋若水从后果的严重性、对方论据的权威性、对方论述的严谨性三个角度进行反驳,针对性强,很有说服力。
【参考译文】
宋若水被任命为湖南提点刑狱公事。衡山有个与当地人不和睦的没有固定户籍的人,说:“衡山是庇佑国运昌盛、福寿绵延的山。祠城东面本来有溪流,全都从城南流出。后来有人在城北开凿河道,引导水向西流,不能无缘无故地隔断地脉。请求修筑山疏导水流,使故道恢复。”宋若水说:“水从西面流出年岁已久,故道边都是百姓房屋。现在想要让水向东流,就会使这几百户居民饱受动荡离散之苦。并且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,没有在经典中见到记载。即使就像他说的,那么国家中兴也是在开凿河道、引导水向西流之后,更加不应该胡乱地改凿河道。”这件事才得以停止。
(四)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意图
1.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,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、难点。
2.写作意图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,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。此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。
答题思路
1.寻找表达情感态度的标志词语。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,如“耳、耶、焉、岂、其、哉、为”等语气词,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,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用心揣摩。
2.抓住首尾段落,探求写作目的。文章的写作目的首先要从作品的位置上来分析推断,一般在文首或文末。既要结合时代背景还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,更要注意知人论世,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怀密切相关。
练习04赵抃对待周敦颐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请简要说明。
历合州判官,事不经手,吏不敢决,虽下之,民不肯从。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,临之甚威,敦颐处之超然。通判虔州,抃守虔,熟视其所为,乃大悟,执其手曰:“吾几失君矣,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。”用抃及吕公著荐,为广东转运判官,提点刑狱,以洗冤泽物为己任。
(节选自《宋史·周敦颐传》)
解析结合“部使者赵抃惑于谮口,临之甚威”,可概括出:最初,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迷惑,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。结合“通判虔州,抃守虔,熟视其所为,乃大悟,执其手曰:’吾几失君矣,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’”,可概括出:赵抃在仔细观察周敦颐的为人之后,醒悟并珍惜,将周敦颐当作朋友。结合“用抃及吕公著荐,为广东转运判官,提点刑狱”,可概括出:后来赵抃推荐周敦颐任职。
答案①最初,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迷惑,对待周敦颐态度严苛;②赵抃在仔细观察周敦颐的为人之后,醒悟并珍惜,将周敦颐当作朋友;③后来赵抃推荐周敦颐任职。
【参考译文】
周敦颐担任合州通判时,事情不经他的手,下面的官吏不敢决断,即使交代下去,老百姓也不愿意听从。部使者赵抃被一些毁谤周敦颐的话迷惑,对他的态度很严厉,周敦颐处之泰然。后来周敦颐当了虔州通判,赵抃是虔州的知州,赵抃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,才彻底醒悟,握着周敦颐的手说:“我差点失去了你这样的人才,从今以后我才算真正了解了你啊。”由于赵抃和吕公著的推荐,周敦颐做了广东转运判官,提点刑狱,他把昭雪冤案、惠泽百姓作为己任。
(五)概括事物或事件的特点和性质
1.题目就文本的某一方面内容设置,游离于文本的主要内容之外。
2.这类题的答案散落在文章中,没有明显的标志,且缺乏一定的思考分析角度。
答题思路
1.仔细阅读,准确筛选,做好勾画标记。把一切有可能的文字都勾画、筛选出来,再细细阅读,认真甄别,去掉无关信息,保留核心信息。
2.精准审题,判断角度,明确答题方向。要注意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应采用的表述方式。
练习05根据下文,概括汪中在治学、为文方面的特点,不超过30个字。
先生于六经、子、史以及词章、金石之学,罔不综览。乃博考三代典礼,至于文字训诂、名物象数,益以论撰之文,为《述学》内外篇。又深于《春秋》之学,著《春秋述义》,识议超卓,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。为文根柢经、史,陶冶汉、魏,不沿欧、曾、王、苏之派,而取则于古,故卓然成一家言。(节选自王引之《王文简公文集·汪容甫先生行状》,有删节)
解析第一步,审题干,看要求,明方向。审清题干,抓关键词,如“概括”“治学、为文方面”“特点”“30个字”等,看准题目要求,知道问什么,明确答什么(及答题方向)。第二步,读文本,定范围,找信息。依据题干中的提示信息,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,确定答题的信息区间,即重点研读的范围。锁定相关信息:(1)治学方面,如“于六经、子、史以及词章、金石之学,罔不综览”“博考三代典礼,至于文字训诂、名物象数,益以论撰之文,为《述学》内外篇”,由此可概括出“涉猎广泛、学有专精”的特点;(2)为文方面,如“深于《春秋》之学”“取则于古,故卓然成一家言”,由此可概括出“取法于古、见解精辟、自成一家”的特点。第三步,析要点,看分值,规范答案。列出上一步找到的信息点,结合分值综合分析答案应该有的采分点,据此归纳上一步获取的文中的关键词句,用自己的语言规范作答。
答案(1)治学:范围广泛,学有专精。(2)为文:取法于古,自成一家。
【参考译文】
先生对于六经、子、史以及词章、金石的学问,没有不通览的。普遍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典制,至于文字训诂、名物象数方面,以撰写论文见长,写了《述学》内外篇。又深入研究《春秋》,著有《春秋述义》,见识看法超群卓然,看过的人认为自唐朝以来没有赶得上的。他的文章来自经史,受汉魏的熏陶,不沿袭欧、曾、王、苏的流派,而取法古人,所以卓越自成一家。
三、真题模拟
图片
1.为收复云、贵,平叛孙可望,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?请简要概括。
十年,擢户部侍郎。时云、贵尚为明守,孙可望据辰州。弘祚请于江南、江西、湖广丰稔之地,采米穀、储粮饷为进取计。又言:“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,得民心,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,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。贵州自都匀、黎平远及庆远、靖州,近为可望蹂躏,宜加意抚绥,俾令归化。冠服异制,勿骤更易。”上以所言足助抚剿,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。十二年,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、将领冒名领饷,皆下部议行。十五年,《赋役全书》成,擢尚书,加太子少保。云南平,迭疏上善后诸事,请开乡试,慎署员,设重镇,稽丁田,恤士绅,抚土司,宽新政。
(节选自《清史稿·王弘祚》,有删改)
2.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时,做了哪些利民之事?请简要概括。
欧阳修,字永叔,庐陵人。奉使河东。自西方用兵,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。修曰:“麟州,天险,不可废;废之,则河内郡县,民皆不安居矣。不若分其兵,驻并河内诸堡,缓急得以应援,而平时可省转输,于策为便。”由是州得存。又言:“忻、代、岢岚多禁地废田,愿令民得耕之,不然,将为敌有。”朝廷下其议,久乃行,岁得粟数百万斛。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,奏罢十数事。
(节选自《宋史·欧阳修传》,有删改)
3.唐太宗下诏凿石为人马,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。请简要说明“行恭拔箭”体现了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。
初,从讨王世充,战邙山。太宗欲尝贼虚实,与数十骑冲出阵后,多所杀伤,而限长堤。与诸骑相失,唯行恭(人名,指丘行恭)从。贼骑追及,流矢著太宗马,行恭回射之,发无虚镞,贼不敢前。遂下拔箭,以己马进太宗,步执长刀,大呼导之,斩数人,突阵而还。贞观中,诏斫石为人马,象拔箭状,立昭陵阙前,以旌武功云。
(节选自《新唐书》,有删改)
4.请用自己的话,归纳概括赵括不适合“做将”的原因。
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,曰:“秦之所畏,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!廉颇易与,且降矣!”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。蔺相如曰:“王以名使括,若胶柱鼓瑟耳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,不知合变也。”王不听。初,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以天下莫能当,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,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赵不将括则已;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必括也。”及括将行,其母上书,言括不可使。王曰:“何以?”对曰:“始妾事其父,时为将,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,所友者以百数,王及宗室所赏赐者,尽以与军吏士大夫;受命之日,不问家事。今括一旦为将,东乡而朝,军吏无敢仰视之者;王所赐金帛,归藏于家,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。王以为如其父,父子异心,愿王勿遣!”王曰:“母置之,吾已决矣!”母因曰:“即如有不称,妾请无随坐。”赵王许之。
(选自《资治通鉴·周纪五》,有删改)
5.李光弼为什么不同意韦陟的请求?请简要分析。
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。李光弼整众徐行,至洛阳,谓留守韦陟曰:“贼乘胜而来,利在按兵,不利速战。洛城不可守,于公计何如?”陟请“留兵于陕,退守潼关,据险以挫其锐”。光弼曰:“两敌相当,贵进忌退。今无故弃五百里地,则贼势益张矣。不若移军河阳,北连泽潞,利则进取,不利则退守,表里相应,使贼不敢西侵,此猿臂之势也。夫辨朝廷之礼,光弼不如公;论军旅之事,公不如光弼。”陟无以应。
(节选自《通鉴纪事本末·安史之乱》)
未完待续……
如需要完整资料,请关注公众号,并联系文末小编获取。
END
请关注我们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